,为其决之之怒也。时其饥饱,达其怒心。虎之与人异类,而媚养己者,顺也;故其杀者,逆也。”
夫爱马者,以筐盛矢,以蜄盛溺。适有蚊虻仆缘,而拊之不时,则缺衔毁首碎胸。意有所至,而爱有所亡。可不慎邪?”
屈原的故事众人皆知,屈原中正耿直,不愿随波逐流,可结果又能怎么样呢?仅仅多了一条亡魂罢了。所谓的骨气、名声,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,它让人的淳朴性情一去不返,小至亡身,大至亡国,更甚者至生灵涂炭遍野哀鸿。)
绝圣弃知,民利百倍。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,以为文不足。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,绝学无忧。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,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(翻译杜绝圣明抛弃智慧,百姓得利百倍。杜绝仁抛弃义,百姓恢复孝慈。杜绝巧诈抛弃货利,盗贼不会存在。这三者,作为文饰不足够。所以使百姓有所归属展现素抱守朴,减少私心和欲望,杜绝学习没有忧患。使国家小使百姓少,让百姓有各种器具而不使用,让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向远处迁徙。即使有船车,没有乘坐到达之地,即使有武器,没有地方去布阵。让百姓再回到结绳而用。以其食物甘美,以其衣服漂亮,以其居所安适,以其风俗和乐。毗邻之国相互望见,鸡犬之声相互听到,百姓到老死不相互往来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居上位者有为会扰乱民生,该段则给出了真正的治世之方,即反其道而行之。该段为十九章与八十章两章的结合,本不必分段。
2、该段讲述的方法,即我们所谓盛大的复古,回到人类最初的家园,回到至德之世。事实上,《山海经》中描述的上古社会,确实是国家众多且区域狭小而民众较少的,完全符合该段的描述(直到东周时期仍然如此,只要去《诗经》和《春秋》中数一数便知道了)。这种社会,如《汤问》所言“人性婉而从物,不竞不争。柔心而弱骨,不骄不忌;长幼侪居,不君不臣;男女杂游,不媒不聘;缘水而居,不耕不稼。土气温适,不织不衣;百年而死,不夭不病。其民孳阜亡数,有喜乐,亡衰老哀苦。其俗好声,相携而迭谣,终日不辍音。”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堂,再对比一下现在食物健康的问题成为一大隐患,人们无法甘其食;人们皆追求个性华丽,互相攀比,无法美其服;房价高的离谱,甚至成为人一生的累赘,无法安其居;欺诈,拜金,歧视等现象多不可数,人们做好事都要掂量一下后果,更无法乐其俗。所以,你向往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呢?
3、此三者指圣知、仁义、巧利,即后文所谓绝学之“学”,也可以理解成世俗之学。当然,如果你非要学,我推荐你读《礼记·学记》。名曰《学记》者,以其记人学记之意,即学者如何学,教者如何教之意。
4、《徐无鬼》曰“是以神人恶众至,众至则不比,不比则不利也。故无所甚亲,无所甚疏,抱德炀和以顺天下,此谓真人。于蚁弃知,于鱼得计,于羊弃意。以目视目,以耳听耳,以心复心。若然者,其平也绳,其变也循。古之真人,以天待人,不以人入天,古之真人,得之也生,失之也死;得之也死,失之也生。”所以你知道了,为何《山海经》里会有那么多的国家,原因正是居上位者使小国寡民,民重死而不远行。后世的分封制正是小国寡民思想的体现。
5、欲望会滋生罪恶,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则可削减欲望消灭罪恶。另一方面,人的疾病与情绪变动有很大关系,《举痛论》曰“帝曰善。余知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九气不同,何病之生?
岐伯曰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。喜则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故气缓矣。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而上焦不通,荣卫不散,热气在中,故气消矣。恐则精却,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还则下焦胀,故气不行矣。寒则腠理闭,气不行,故气收矣。炅则腠理开,荣卫通,汗大泄,故气泄。惊则心无所依,神无所归,虑无所定,故气乱矣。劳则喘息汗出,外内皆越,故气耗矣。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。
所以少私寡欲则疾病少生,如《至真要大论篇》言“夫阴阳之气清净,则生化治,动则苛疾起,此之谓也。”)
不尚贤,使民不争。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(翻译不崇尚贤人,使百姓不争。不珍贵难得的货物,使百姓不成为强盗。不展现可以起贪欲之物,使百姓心不迷乱。因此圣人的治理,虚弱百姓心智,填饱百姓肚腹,削弱百姓志向,强健百姓筋骨。经常使百姓没有智慧没有欲望,使智者不敢作为。做无为之事,那么没有不大治。)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