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是抛弃了一部分人,是心胸狭隘的表现,并非以人为本。当然,立即放弃确实不可行,人类自从很久很久以前的缓慢发展,一点点提速,直到如今,正犹如一辆加速的列车,贸然使其停止,必定车毁人亡。那么要如何兼顾文明发展与以人为本呢?在《道德经》二十七章与三十六章的讲解中,我们会给出答案。
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,那哪种人能够健康长寿呢?《天年》曰“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,或夭或寿,或卒死,或病久,愿闻其道。岐伯曰五脏坚固,血脉和调。肌肉解利,皮肤致密。营卫之行,不失其常。呼吸微徐,气以度行。六腑化谷,**布扬。各如其常,故能长久。”
以机器作比喻的话,就是让每一个部件都无损伤而正常运行。而修身养性的根本又在于阴阳和谐,阴阳调和的手段又在于五脏的养护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所引用的各种籍,都有“呼吸微徐”之类的字眼,可见呼吸之于养生、修身养性的重要性。
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寿享百年,无疾而终呢。《天年》曰“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,何以致之?岐伯曰使道隧以长,基墙高以方,通调营卫,三部三里起,骨高肉满,百岁乃得终。”
大家都是普通人,境界需要一步步提升,那到底要怎么做呢?上段是为总述,且结合之前提到的养生内容段落,下面再加以详细补充。《本神》曰“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如是,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。”我们细分一下1、和喜怒而安居处;2、节阴阳而调刚柔;3、顺四时而适寒暑。
第一,和喜怒而安居处。
《本神》曰“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,神伤则恐惧,流淫而不止。因悲哀动中者,竭绝而失生。喜乐者,神惮散而不藏。愁忧者,气闭塞而不行。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。恐惧者,神荡惮而不收。
心,怵惕思虑则伤神,神伤则恐惧自失,破?脱肉,毛悴色夭,死于冬。
脾,愁忧而不解则伤意,意伤则悗乱,四肢不举,毛悴色夭,死于春。
肝,悲哀动中则伤魂,魂伤则狂忘不精,不精则不正,当人阴缩而挛筋,两胁骨不举,毛悴色夭,死于秋。
肺,喜乐无极则伤魄,魄伤则狂,狂者意不存人,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于夏。
肾,盛怒而不止则伤志,志伤则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,死于季夏。
恐惧而不解则伤精,精伤则骨酸痿厥,精时自下。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,不可伤,伤则失守而阴虚,阴虚则无气,无气则死矣。”
人之喜怒不和,于身有殃;天之喜怒不和,而雷霆暴雨,烈日暴旱,万物俱折。喜怒之和,不可不调。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
1、“因悲哀动中者,竭绝而失生”,解释了人为何会因为哀痛致死;“恐惧而不解则伤精,精伤则骨酸痿厥,精时自下”,解释人为何会因为惊吓而尿裤子。
2、和喜怒,是和“喜”与“怒”,人皆知怒而伤身,但“人生得意须尽欢”同样不可取。
3、“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”。科学实验证明,人在暴怒时那一瞬间智商为零,所以老话说的没错冲动是魔鬼。
五藏被伤,而死于对应的季节,《玉机真藏论篇》给出过解释“五脏受气于其所生,传之于其所胜,气舍于其所生,死于其所不胜。病之且死,必先传行,至其所不胜,病乃死。此言气之逆行也,故死。”故而可知“凡人之生,感父精母血而受始,合地水火风而成形”并非虚言。《经脉别论篇》曰“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,生病起于过用,此为常也。”所以,不安居处则多奔波劳累,精神疲惫,即为过用,疾病便趁虚而入。
第二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
关于调和阴阳,已经说过太多,下面再以经脉为例,重点阐述一下阴阳和合的重要性。《五乱》曰“黄帝曰经脉十二者,别为五行,分为四时,何失而乱?何得而治?岐伯曰五行有序,四时有分,相顺则治,相逆则乱。
黄帝曰何谓相顺而治?岐伯曰经脉十二者,以应十二月。十二月者,分为四时。四时者,春秋冬夏,其气各异,营卫相随,阴阳已和,清浊不相干,如是则顺之而治。
黄帝曰何为相逆而乱?岐伯曰清气在阴,浊气在阳,营气顺脉,卫气逆行,清浊相干,乱于胸中,是谓大悗。故气乱于心,则烦心密嘿,俯首静伏。乱于肺,则俯仰喘喝,接手以呼。乱于肠胃,则为霍乱。乱于臂胫,则为四厥。乱于头,则为厥逆,头重眩仆。”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