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四百九十八章 借场东风 赠你精兵(2/3)

作者:酱油拌历史
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一阵阵微风,正变得不断喧嚣起来。

察觉到这一幕后,诸葛亮身边的杨仪不禁轻咦了一声:“这是东风。”

逐渐喧嚣的东风吹得万余精兵兜鍪上的血红缨羽不断摇动,亦吹得关墙上的绛红军旗猎猎作响。

东风的到来,让本来无战鼓声助兴的剑阁内外,瞬间弥漫着一股萧杀的气氛。

而杨仪之所以在察觉到是东风后,会轻咦一声,实在是东风在当世有着不同的含义。

第一层含义是,东风一般象征天远路长,前路艰辛,这隐隐对应着当下汉军要进行的大事。

至于第二层含义则是:“东风飘兮神灵雨,留灵脩兮憺忘归。”

东风乍起在当世被南方人认为是神灵到来的征兆,而这种征兆亦预示着即将有好事发生。

东风的两层含义颇为矛盾,但在当下的这个场景中,却好似隐隐之间形成了某种统一。

前路艰难万分,可一旦成功趟过那艰险的前路,美好是否也会不期而至呢?

诸葛亮听出了杨仪轻咦中的期许,而他,乃至于现在站在关墙上的一众公卿大臣,心中又何曾没有这样的期许呢?

不及多想,诸葛亮果断的挥舞起手中的令旗。

当五彩令旗在东风中逆向舞动时,收到出兵讯号的邓艾,当即转身朝着一侧的山道上走去。

邓艾一动,在数百将校的指挥下,整支万余精兵的队伍,亦按照好排列好的队伍,跟在邓艾的身后朝着那不知前路的山林内走去。

万余精兵的走动引起了一阵阵甲胄的碰撞声,而在那铁器碰撞声之中,后续又响起了许多刀刃劈砍树枝草木的声音。

两种不一样的声响,在这一刻却好似汇聚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,引得关墙上的公卿将相们脸上纷纷露出笑意。

乱世之中,何音最美?

唯己方儿郎破阵之音也。

诸葛亮一直在注视着下方万余精兵的行进,由于草木幽深,走在最前方的邓艾的身影早已经看不见,而很快的被无边的山林吞没身影的兵士越来越多。

从诸葛亮的视角看去,都对广袤山林中的幽暗有些不寒而栗,何况那些直面这未知幽暗的万余精兵呢?

这是人对未知事物的,一种天然上的警惕与忌惮。

可纵使前路再如何幽暗,只要心中有所信念,那必有光明相随。

今汉,不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吗?

想到此,身为大汉丞相,身为当世无数名士膜拜对象的卧龙诸葛孔明,他情不自禁地于关墙上对着背对着他的万余精兵三揖后深深一拜。

诸葛亮的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,出乎了关墙上所有人的预料。

三揖拜送,这是当世十分礼重的礼节,更何况是诸葛亮这等身份做出来的三揖拜送。

但如今。

可也许是在诸葛亮的带动下,也许是内心也有感而发,站在关墙上的一众朱紫贵人,九卿列侯,他们也在诸葛亮的身后朝着那万余精兵献上了三揖拜送的礼节。

他们的身份或许与那万余精兵有着云泥之别,但他们之间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——季汉的理想者们。

此礼不止敬这万余精兵的义无反顾,亦敬数十年来为大汉基业献身的先驱者们。

良久之后,诸葛亮缓缓抬起了身子。

到这时,万余精兵的身形都已经消失在前方的山林之中,后续跟上的则是一队队押运物资的民夫们。

万余精兵身形的消失后,剑阁内外的东风也渐渐停息。

这让诸葛亮的心中有种奇妙的感觉,亦让他的心中浮现了一段话。

今日为师借一场东风,赠你数万精兵!

这场仗,要好好打!

立于南郑城墙上的糜旸突然打了个喷嚏。

紧接着又打了一个。

突如其来的喷嚏,引得糜旸周围的众人对糜旸投去关怀的眼神。

当下战事紧急,大将军可不能病倒了呀。

糜旸倒是没因为突如其来的喷嚏,觉得自己的身体可能着凉了。

来自后世的他,更倾向于他的喷嚏源于有人在遥远的千里之外想他。

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在暗摸摸地咒骂他。

这也很正常,人站得高了,总是容易被人惦记,不管是好的坏的。

只是人站的高了,还容易有一个长处,那便是看得多。

可看得多的长处,放在局势对己方不利的战场上,那很可能就会演变为一个坏处。

例如当下。

看着大量魏军的民夫,辅兵在南郑城的周围搬运泥土石料,糜旸只感觉他的右眼皮一直跳个不停。

曹阉,真要来水攻!

糜旸也不知道吴懿的那一箭,是否真的让曹真变太监了,但介于曹真的恶劣品质,糜旸一向不吝啬以最大的善意祝福对手。

返祖归宗,在当世不算祝福还能是什么?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