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背后说不定还有人在指使,那人可能更想得到文物。”
周胜握紧拳头:“不管背后还有谁,咱们都要把他揪出来。四合院不能再受到任何伤害。”
几天后,周胜和李总开始四处奔波拉赞助。他们来到一家文化投资公司。
周胜诚恳地对公司负责人王总(非之前的竞争对手王总)说:“王总,我们的四合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这次虽然遭遇火灾,但我们决心修复它。如果能得到您的投资,四合院未来不仅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,还可能因为地下文物的发现,带来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。”
王总(文化投资公司)饶有兴趣地问:“真有你们说的那么玄乎?地下文物确定存在吗?”
李总连忙拿出笔记本上关于文物的记载复印件:“王总,您看,这是我们在四合院杂物间发现的笔记本,上面有相关线索。警方和考古队也都很重视。”
王总(文化投资公司)仔细看了看复印件,点了点头:“嗯,听起来确实很有价值。不过,投资不是小事,我得和董事会商量一下。你们先把详细的修复方案和未来规划给我一份。”
周胜和李总对视一眼,眼中满是希望:“好的,王总,我们尽快整理好给您送过来。”
从投资公司出来后,周胜有些担忧地说:“李总,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投资。现在修复四合院时间紧迫啊。”
李总拍了拍周胜的肩膀:“别灰心,咱们再去几家试试。总会有愿意支持我们的。”
与此同时,在四合院中,赵强带着他那些搞建筑修复的朋友正在仔细查看受损情况。
赵强的朋友老陈皱着眉头,指着被烧毁的梁柱说:“赵强啊,这几根大梁得换,而且得用老料,不然这味儿不对。”
赵强点头:“陈哥,我明白。咱这四合院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修复就得按老规矩来。其他地方呢,您再仔细看看。”
老陈又四处走了走,说:“墙面也得重新修整,这火烧过之后,有些地方都酥了。还有这屋顶,不少瓦片都得换。工程量可不小。”
这时,一位年轻的修复师傅小李说道:“赵哥,我觉得修复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现代的防火技术,这样以后也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。”
赵强思索片刻:“小李,你说的有道理。但咱们得注意,不能破坏了四合院原本的风貌。这事儿还得和周哥、李总商量商量。”
这边正说着,周胜和李总回到了四合院。赵强赶忙迎上去:“周哥、李总,我们刚和几位师傅看了一圈,受损情况大致了解了。”
周胜急切地问:“怎么样,赵强?修复难度大吗?”
赵强看了看老陈,老陈接过话:“周先生,修复难度不小。特别是一些木质结构,得找合适的老料来替换。不过只要材料到位,我们有信心把四合院恢复如初。”
李总说:“材料的事儿我们会想办法。对了,小李师傅提了个想法,说修复的时候融入一些现代防火技术,你们觉得可行吗?”
老陈摸了摸下巴:“从防火角度来说,肯定可行。但得找专业的人设计一下,不能影响四合院整体的风格。”
周胜点头:“行,这事儿就这么定了。咱们一边找材料,一边联系专业人士设计防火方案。”
过了几天,周胜和李总又跑了几家投资公司,可大多都因为风险问题,对投资四合院修复持谨慎态度。
在回四合院的路上,周胜有些沮丧:“李总,这投资不好拉啊。再这么下去,修复工作没法及时开展。”
李总安慰道:“别气馁,周胜。咱们再想想办法。对了,咱们可以联系一下媒体,把四合院的故事和修复计划报道出去,说不定能吸引一些热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。”
周胜眼睛一亮:“李总,这主意好。咱们马上联系媒体。”
很快,周胜联系了一家当地颇有名气的报社。记者小王来到四合院了解情况。
小王一边拍照,一边听周胜讲述四合院的历史、遭遇的变故以及未来的修复计划。
小王感慨地说:“周先生,这四合院的故事还真是曲折。如果报道出去,肯定能引起很多人的关注。不过,关于文物那块,目前能确定有吗?”
周胜说:“虽然还不能百分百确定,但从笔记本的线索来看,可能性很大。而且警方和考古队都很重视。”
小王点头:“行,我回去就整理稿件,争取尽快刊登出来。”
两天后,报纸上刊登了关于四合院的报道,标题为《历经波折的四合院:文化传承与破坏的较量》。报道一经发出,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
不少市民打电话到报社,表示愿意为四合院的修复捐款。还有一些文化爱好者亲自来到四合院,表达想要帮忙的意愿。
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找到周胜,激动地说:“小伙子,我看了报纸,这四合院的事儿让我很感动。我年轻时也研究过四合院文化,我这儿有些老物件,说不定对修复有用,你们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