篡夫;当其时,顺其俗者,谓之义之徒。默默乎河伯,女恶知贵贱之门,小大之家!”
该段请大家一定要对照翻译仔细理解,混沌初开,后有阴阳,阴阳者,对立转化者也,是非贵贱大小皆是此理,世人不懂事物变化治理,故有偏执;圣人知是非之不可为分,细大之不可为倪,故而有人之形,无人之情,故能全身而非是非之患。)
治大国若烹小鲜。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;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(翻译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。用“道”莅临天下,鬼怪不显神通。不是鬼怪不显神通,而是其神通不伤害人。不仅其神通不伤害人,圣人也不伤害人。两不相伤,所以德行交互回归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“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”,既然对待所有百姓都一样,则百姓好比小鲜,一个大国好比一锅小鲜,治大国也就好比烹一锅小鲜一样简单,而德行也会交互回归了。此即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意思。
2、所谓烹小鲜,家庭主妇们清楚的很,翻动不能过于频繁,只需要适时翻动几下便足够了,所以治国之道切勿政令繁多,只需适时引导即可。人们以为这是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的意思,单独拿出来完全没什么问题,但并非本段之意,第五十七章有对此的阐述。
3、“其鬼不神”。《内经》曰“道无鬼神,独来独往。”《周穆王》曰“不识感变之所起者,事至则惑其所由然,识感变之所起者,事至则知其所由然。知其所由然,则无所怛。”故以道莅天下,以朴素行事,其鬼不神。
4、何为鬼神?《内经》曰阴阳不测谓之神。《天瑞》曰精神离形,各归其真,故谓之鬼。鬼,归也,归其真宅。简单来说,游荡的灵魂就是鬼,神鬼莫测的就是神。“其神不伤人”一来鬼不伤人,二来人不在死地。“两不相伤”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;人不伤天害神,神亦与人无伤。上下互不相害,谓之两不相伤,互不相伤则德行交互回归。)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也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其日固久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(翻译政治蒙昧素朴,人民淳朴忠诚。政治精细明察,人民欠缺不满足。灾祸是幸福的依傍,幸福是灾祸的潜伏。谁知道最后的结果?本来就没有标准。正又转变为邪,善又转变为恶。人们的迷惑,时间本来就很久了。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割害,锋利而不刿伤,直率而不放肆,光亮而不刺眼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该段则道出了原因。
2、“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”。即所谓不治不乱,《胠箧》曰“上诚好知而无道,则天下大乱矣!何以知其然邪?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,则鸟乱于上矣;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,则鱼乱于水矣;削格罗落罯罘之知多,则兽乱于泽矣;知诈渐毒、颉滑坚白、解垢同异之变多,则俗惑于辩矣。故天下每每大乱,罪在于好知。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,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,皆知非其所不善,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,是以大乱。故上悖日月之明,下烁山川之精,中堕四时之施,惴耎之虫,肖翘之物,莫不失其性。甚矣,夫好知之乱天下也!自三代以下者是已!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;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,啍啍已乱天下矣!”
该段比喻非常形象生动,也非常易于理解的告诉人们,“其政察察”(即以智治国)的危害,不仅使民心大乱,更使万物不得安宁。另外,“知诈渐毒、颉滑坚白、解垢同异之变多,则俗惑于辩矣”,阐述了世人为何执迷不悟。知诈渐毒是指人心不古,多伪骗欺诈、奸黠狡猾,而“颉滑坚白、解垢同异”的言论就好比如今物理学中“薛定鄂的猫”、“不确定理论”以及运动力学上的各种各样的论题一样,越研究下去人们就越迷惑,离真相越远。最后一段是是说,自夏、商、周三代以来情况就是这样,舍弃那淳朴的百姓,喜好狡诈谄佞的小人;废置恬淡无为,而喜好那碟碟不休的说教。繁琐的说教已经扰乱了天下,人之谜其日固久矣!
也许人们有所疑惑,不去治理天下,如何使人心向善呢?后文的回答是绝圣弃知,民利百倍。所以说,治理天下要放任人们凭借其自然天性行事而不加干涉,《在宥》曰“闻在宥天下,不闻治天下也。在之也者,恐天下之淫其性也;宥之也者,恐天下之迁其德也。天下不淫其性,不迁其德,有治天下者哉?昔尧之治天下也,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,是不恬也;桀之治天下也,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,是不愉也。夫不恬不愉,非德也;非德也而可长久者,天下无之。”
意思是说只听说放任自由于天下,没听说过治理天下的。放任的原因,是怕天下人淫乱了自然本性,自由自在的原因,是怕改变了天下人的淳朴德行。天下人不淫乱自然本性,不改变淳朴德行,还有治理天下的人吗?从前尧治理天下,使天下人性欣欣然快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