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(翻译天下最柔弱的,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之间。无有 无间,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。不言的教化,无为的益处,天下很少有能赶上它的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圣人除去极端不为而成,该段紧接论述无为的益处。
2、“无有入无间”。水为天下至柔,却可驰骋于天下之至坚,故称无有入无间,即无有之形入无间隙之中。水本无形,以物之形为形,无孔而不入,无孔亦可渗透,是为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。
3、不言之教,圣人则之,天下希及之。《知北游》曰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,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,是故圣人无为,大圣不作,观于天地之谓也。”)
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
(翻译道永远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如果能坚守它,万物将自己化生。化生而想造作,我将用无名之朴去震慑。用无名之朴去震慑,将不会想要造作。不想造作而安静,天下将自己归正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无为有益,该段则讲益处具体化阐述。从道的层面即无为而无不为,从侯王的层面即无为可治万物,非单治人可比。又提出万物化生造作使其规正之法,即守静。
2、“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”。道无为而万物自化,侯王无为与道合同,万物亦将自化。另,万物将自化即万物都是自己化生的,并非科学上所谓渐变与进化而来,万物也并非有共同的一个祖先。
3、化而欲作。万物初生都是混沌质朴的状态,“欲作”有“一生二”之意,即从混沌质朴的状态脱离开来, 阴阳对立转化。万物一旦踏入阴阳规律掌管的世界,便 一种轮回,在里面生长变化壮盛衰落,无法长生久视,更莫提合同于道。而阻止万物造作的方法,便是以朴素抚平内心的动荡,消除造作。有句话叫做“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。说的是,虽然山峰犹如千把利刃,但是因为心中没有欲想欲念,所以不感到害怕,自然就比利刃还要刚强。和尚在寺院里修炼一辈子,末了没有一个不想上西天的;道士整日闭关打坐,末了没有一个不想白日飞升的。可见消除欲望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。
4、“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”。守静则天下归正,那如何做到守静呢?《刻意》曰“刻意尚行,离世异俗,高论怨诽,为亢而已矣;此山谷之士,非世之人,枯槁赴渊者之好也。语仁义忠信,恭俭推让,为修而已矣;此平世之士,教诲之人,游居学者之所好也。语大功,立大名,礼君臣,正上下,为治而已矣;此朝廷之士,尊主强国之人,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。就薮泽,处闲旷,钓鱼闲处,无为而已矣;此江海之士,避世之人,闲暇者之所好也。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申,为寿而已矣;此道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。
若夫不刻意而高,无仁义而修,无功名而治,无江海而闲,不道引而寿,无不忘也,无不有也,澹然无极,而众美从之;此天地之道,圣人之德也。”可知守静即恬淡寂漠,虚无无为,并非刻意尚行而成。以上几种人士,未能“去甚,去奢,去泰”,其做法非为不可,只是境界见小矣。)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;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,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(翻译安定易于维持,没有征兆易于图谋。脆弱易于消解,细微易于分散。在未有之时作为,未乱之时治理。合抱的大树,生长于毫末之初;九层的高台,筑起于每一堆泥土;千里的远行,是从脚下开始。百姓做事经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,慎重对待自始至终,就没有失败。因此圣人追求世俗所不追求,不珍贵难得的货物;学习世俗所不学习,挽救众人所犯过错。用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“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”,该段则提出了具体方法,即“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”。于人而言,即治未病。并与《第三章》相呼应,并且可作为其解释。
2、自古以来,人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均衡便有怨念,最终导致争端。那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均施天下,非但世人,亦照之万物呢?答案是无为!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天地虽大,其化也均!天地对于万物本来就是均衡而施,只有无为才能顺应自然。但凡有所作为,便是对于天地均施万物的阻碍,故云“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”)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。报怨以德。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