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
(翻译作无为之为,行无事之事,尝无味之味。大生于小多起于少,以德行消解怨恨。图谋困难从其容易处入手,做大事从其细微处入手。世间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,世间大事必须从细微处做起。因此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,所以能成就大。轻易许诺必定少有诚信,多容易也必定多困难。因此圣人也以困难态度处事,所以最终没有困难。)
(备注1、该段接上文,继续阐述与发挥。
2、“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”。性之动谓之为,为之伪谓之失,所以“为无为”并不是什么都不做,只是不扰动内心;“事无事”并不是什么都不从事,只是不为私利,不徇私情,不有意作为;“味无味”并不是吃什么都没有味道,而是“甘其食”。
3、“大小多少”。它阐述了事物成就的道理,比如万物皆空,而正是无数的空间聚合压缩而形成最初的物质,无数的物质又经过组合而成为大千世界。比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世界的规律便是如此。如果非要追究其中的数字,质能公式为人们了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比例。
4、“报怨以德”。德行消解怨念可称之为善,该四字当移到此处。
5、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还是以圆做比喻,当圆越大,外面的世界也就越大,当圆缩小再缩小,成为一个什么都不包括的点的时候,圆的外面就是圆的里面,这就是至大,到达这种境界也就得道了。)
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(翻译做学问每天有所增益,修道每天有所减损。减损又减损,以至于达到无为。无为则无所不为。获取天下经常凭借无事,等到有所作为,则不足以获取天下。)
(备注1、上面讲无为有益,该段则将为学与为道做出对比,阐述如何达到无为。
2、增益何?减损何?无他,皆指世俗所学所贵。比如仁义礼仪,比如智慧、知识。事物永远处在发展变化之中,学问与知识是无止尽的,寻常人又怎么能够全部掌握呢?
答案是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我们前面提过一个拆墙的理论,但这个拆墙并非硬拆,一个人但凡有所知有所为,其耳濡目染便会不知不觉印在心里,很难根除。但若是从观察自然开始,通晓神明之德,类比万物之情,体验阴阳造化,并且将所学所得融汇贯通的话,就好比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一般,满则清空,最终达到无所不知又回归于浑然不知,这便是拆除墙了。
真正的学问,并不是学习而来,真正的懂得叫做触类旁通。懂得一个道理,进而懂得一类道理,这就是悟。故而圣人知阴阳可遍观宇宙;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;是以圣人浑然守一,无为无不为。
3、“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”。《应帝王》篇中天根问无名人如何治理天下时,天根曰““汝游心于淡,合气于漠,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,而天下治矣。”可知,抱有治理天下之心正是天下大乱的祸根,顺物自然没有私欲则天下大治。
4、圣人以无为治天下,那天下人该如何做呢?有观点认为,上无为而下有为,这才是治世之道,并附以长篇大论,《天道》篇对此有详细论述“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为宗,以道德为主,以无为为常。无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;有为也,则为天下用而不足。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。上无为也,下亦无为也,是下与上同德,下与上同德则不臣;下有为也,上亦有为也,是上与下同道,上与下同道则不主。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。故古之王天下者,知虽落天地,不自虑也;辩虽雕万物,不自说也;能虽穷海内,不自为也。天不产而万物化,地不长而万物育,帝王无为而天下功。故曰莫神于天,莫富于地,莫大于帝王。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。此乘天地驰万物,而用人群之道也。
本在于上,末在于下,要在于主,详在于臣。三军五兵之运,德之末也;赏罚利害,五刑之辟,教之末也;礼法度数,刑名比详,治之末也;钟鼓之音,羽旄之容,乐之末也;哭泣衰绖,隆杀之服,哀之末也。此五末者,须精神之运,心术之动,然后从之者也。
末学者,古之人有之,而非所以先也。君先而臣从,父先而子从,兄先而弟从,长先而少从,男先而女从,夫先而妇从。夫尊卑先后,天地之行也,故圣人取象焉。天尊地卑,神明之位也;春夏先,秋冬后,四时之序也。万物化作,萌区有状,盛衰之杀,变化之流也。夫天地至神,而有尊卑先后之序,而况人道乎!宗庙尚亲,朝廷尚尊,乡党尚齿,行事尚贤,大道之序也。语道而非其序者,非其道也。语道而非其道者,安取道哉!
是故古之明大道者,先明天而道德次之,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,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,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,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,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,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,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。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,贵贱履位;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