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,该段则得出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的结论。
2、圣人处阴阳之和而无偏执,故抱一为天下式。“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”,此圣人所以可治天下也。
4、“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。《齐物论》曰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自彼则不见,自是则知之。故曰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。彼是方生之说也。虽然,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;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;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,亦因是也。
意思是说万物无不没有彼方,无不没有此方。从彼方则不见此,从此方则可自知。所以说,彼从此出,此也从彼出。彼此是相对而生的。虽然如此,刚刚出生也就是刚刚开始走向死亡,刚刚死亡也就是刚刚走向新生;刚刚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不可以,刚刚不可以也就是刚刚开始可以;因为是(这个道理)所以不是(这个道理),因为不是(这个道理)所以是(这个道理)。因此圣人不走这个道路而一切凭上天定夺(常有司杀者杀,此之谓也),也是因为这个道理。这就是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”的原因,也阐明了万物玄同之理与圣人无为的原由。
5、《齐物论》曰“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,谓之‘朝三’。何谓‘朝三’?狙公赋芧,曰‘朝三而暮四。’众狙皆怒。曰‘然则朝四而暮三。’众狙皆悦。”
我们的科学家,哪怕伟大如爱因斯坦,都像那朝三暮四的猴子,在繁杂世界里迷惑惘乱!难道不是太可笑么,苦苦寻求宇宙大一统,却不知万物皆是相同。能不被迷惑的大概只有圣人!
6、《阴阳清浊》曰“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,以应十二经水者,其五色各异,清浊不同,人之血气若一,应之奈何?岐伯曰人之血气,苟能若一,则天下为一矣,恶有乱者乎?黄帝曰余问一人,非问天下之众。岐伯曰夫一人者,亦有乱气,天下之象,亦有乱人,其合为一耳。”这段话告诉人们,一个人真的能够改变全世界。《礼记·中庸》曰“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尽也。其为物不贰,则其生物不测。天地之道,博也厚也,高也明也,悠也久也。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,及其无穷也,日月星辰系焉,万物覆焉。今夫地,一撮土之多,及其广大,载华岳而不重,振河海而不泄,万物载焉。今夫山,一卷石之多,及其广大,草木生之,禽兽居之,宝藏兴焉。今夫水,一勺之多,及其不测,鼋鼍蛟龙鱼鳖生焉,货财殖焉。”
7、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。反者道之动,故不争而天下莫能争。另《礼记·乐记》亦有解释,且作为参考乐极和,礼极顺。内和而外顺,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,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僈焉。故德辉动于内,而民莫不承听;理发诸外,而民莫不承顺。)
出生入死。生之徒,十有三;死之徒,十有三;人之生,动之于死地,亦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,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用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
(翻译从出生到死亡。生存领域的人,十占其三。死亡领域的人,十占其三。人活着,在死亡领域内活动的,也十占其三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其奉养丰厚。原来听说善于养护生命者,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,战争中也不会触及兵器,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,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,兵器对其身无处容纳利刃。什么原因呢?因为其没有 死亡的领域。)
(备注1、上段讲“曲则全”,该段则讲从生到死的过程,以善摄生者的角度阐述全生之理。
2、“生之徒”,即不会早夭而正常死亡的普通人;“死之徒”,即被死亡笼罩的,必定中途夭折的普通人,死亡只是时间问题;“人之生,动之于死地”,即人活着但随时遭受死亡威胁的普通人,或许会早夭,或许可正常死亡。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为“以其生生之厚”,即想求得更丰厚的涵养。而余下十分之一,则是可尽享寿命者。故而“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”。《上古天真论》曰“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
岐伯对曰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
可知上古之人不但可终享天年,而且终死不会衰老,后人皆失道,逆阴阳而行,故多有早夭者,多半百而衰者,基本不得终享天年。至于原因,后文也给出了原因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下皆为之。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是以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。气从以顺,各从其欲,皆得所愿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朴。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,不惧于物,故合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